最近一段时间,在清镇市麦格乡谷当稗村村民何月清家的院子里,10多位村民正为即将到来的观山湖区少数民族节日“四月八”做表演排练。喜庆的芦笙、鼓乐声时常响彻邻家街舍。Xg2贵州163_163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_163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信息网_贵州163网
“你这个音吹得不对”“这个鼓的节奏没有跟上舞蹈,应该这样打”,队伍带头人何月清正耐心细致地给队员作讲解。他说:“村里大多数人是‘四印苗’,现在大家日子过得好了,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民族节庆活动。”
据介绍,“四印苗”是苗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贵州境内的清镇、六枝、修文等地区,因为民族服饰的前胸、后背、两袖上印制有代表民族特征和民族历史的四方古印,又被称为“把历史穿在身上的民族”。
丰富多彩的好日子
清镇市麦格苗族布依族乡有着苗歌、鼓舞、姊妹箫、“四印苗”盛装、祭祀文化等丰富文化资源。“过去,大家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忙碌在田地里、土坎边,身上都是一股‘土味儿’。现在,我们除了忙生计,业余生活也不闲着。村里鼓励组建表演队,仅我们村就有山歌队、花鼓舞队、姊妹箫队等等,每个队都有文艺范了。”龙滩村花鼓舞队副队长王国菊说。
2019年春节期间,小谷陇村、龙窝村、大谷佐村、大靛山村、小靛山村等几个“四印苗”群众聚居的村寨就纷纷举办了“跳年场”“年酒节”“隆兴染靛文化节”等独具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吸引了周边地区站街镇、王庄乡、流长乡和毗邻区市观山湖区、花溪区、云岩区等地上万名文艺爱好者前来参加,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交融和发展。
近年来,麦格苗族布依族乡累计投入80余万元在麦格村、龙滩村、小谷陇村等自然村建成民族文化活动小广场10块、文化活动室15个。现在,全乡共有各类文艺表演队伍20余支,“四印苗”文化表演队就有10支。
传承人带头传文化
“2015年12月,我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服饰传承人称号,现在每天都在忙着自家苗族服饰厂和文艺传习的事,虽然累但很高兴。”小谷陇村省级“非遗”传承人王荣毕说。
像王荣毕这样的“非遗”传承人,麦格苗族布依族乡还有很多。民族器乐姊妹箫传承人王明贵、苗族古歌传承人王启光、“四印苗”跳鼓节活动传承人王兴贵、“跳年场”祭祀活动传承人王德恩……这些“非遗”传承人都是本乡本土的“四印苗”群众。
近年来,麦格苗族布依族乡配合上级部门开展“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申报,完成“四印苗”民族器乐姊妹箫、芦笙、唢呐、鼓,苗族古歌,民族服饰刺绣、蜡染技艺,民族文化节庆活动“跳年场”、“跳鼓节”等市级、省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不断充实“非遗”人才库。同时,认真组织实施“四印苗”文化传承人培育工作,把四印苗族语言、服饰、口技、乐器、祭祀习俗、节日节庆、生活习性等作为传承重点。
截至目前,共培育农村文化户40余户,培育农民演员100余名。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
“上次,清镇市文广局‘非遗’中心来到谷当稗村、大谷佐村录制苗族古歌,我还给专家们带路呢!苗族古歌背后蕴含的苗族迁徙历史、生活习性等,是我们一直想搞清楚的内容。”麦格苗族布依族乡文化中心工作人员夏立艳说。
多年来,麦格苗族布依族乡不断投入资金、人力、物力等,倾力开展民族文化挖掘工作。《把历史穿在身上的民族——四印苗族》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四印苗”民俗民风;“花鼓队”、“芦笙舞”、“苗族古歌”、“姊妹箫传情”等特色文化节目搬上各类活动舞台;《画眉鸟》、《药王谷》等独具麦格“四印苗”风情的歌曲经久传唱;一批文化活动广场和文化传习部门相继建成,成为展示“四印苗”民风民俗的缩影……通过充分挖掘本土民族文化符号背后的资源和故事,让更多具有麦格“四印苗”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走出去”。
“当前日子好过了,‘四印苗’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旺,只要多给支持,多搭舞台,就能点燃大家参与的热情,通过主题引领、内容把关、资源挖掘,既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又能寓教于乐,增强凝聚力和引领力。关于民族工作,将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麦格苗族布依族乡党委书记王启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