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面积:截至2017年底,我市共完成刺梨种植88.47万亩。其中:六枝10.77万亩,盘州47.15万亩,水城30万亩,钟山0.55万亩。共打造3000亩以上连片示范基地21个,5000亩以上连片示范基地10个,10000亩以上连片示范基地3个,现已挂果13.85万亩,鲜果产量达13601吨。
产业规模:全市共有五家刺梨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48万吨,实际加工4901吨。其中,贵州天刺力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年生产能力15万吨,2017年收购刺梨2700吨,共加工产品1350吨,产值达1.1亿元。
贾西村:刺梨林变成“绿色银行”
五月的阳光明媚而温暖,盘州市盘关镇天富刺梨园2014年种下的刺梨,已陆续进入盛产期。
一大早,任小美和同村人便前往刺梨园,开始一天的工作。
“从建园开始我就在这里干活,已经干了4个年头了,家里的20多亩土地也都拿来入股种了刺梨,一年能有1万多块钱的收益。”任小美边施肥边说:“我家就在隔壁的长地村,走路来上班也就20多分钟。土地入股后,在家里也是闲着,不如来园区干点活多挣点钱,以前在地里干惯的,这点活不算累。”
如今整个盘关镇,以贾西村为核心的盘关天富刺梨园,规模达到3.12万亩,产业覆盖8个自然村的3498户9446人,惠及贫困户423户842人,带动人均年增收3940元。
同时,为让老百姓有更多增收渠道,贾西村还结合“以短养长、种养结合、种育融合”,走多元发展的路子,将刺梨产业与中药材产业挂钩,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产业链”。2017年,园区共实施林下种植地参2300亩、鱼腥草2000亩、凤仙透骨草300亩,并发展养殖蜜蜂500箱。
发展刺梨产业不仅让周边村民提高了经济收入,也吸引了外出打工的人们回家就业。
聂由康是盘关镇马甲石村九组村民,以前和妻子长年在外务工,2015年回家过年时,发现村里基础设施、村居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听村里人说是因为发展刺梨产业的原因,他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和妻子留了下来。
起初,聂由康承包了刺梨园的除草工作,一天能有150元的收入。十个月后,园区招聘管理人员,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月薪3000元,他便应聘了这一岗位。
“一开始还担心在家挣不了钱,没想到一年下来比出去打工收入高多了。”聂由康说,以前在温州打工,除去日常开销,回家过次年就没钱了,再加上离家太远,老人孩子根本照顾不了。现在家里的11亩土地全部入股种植刺梨,一年能分红4400元,夫妻俩每个月工资加起来有5000多元,吃、住外加孩子读书都不要钱,一年下来存个30000元不成问题,比在外打工好多了,最重要的是,可以就近照顾老人。
据悉,盘江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计划未来三年时间使入股土地达3万余亩,同时依托哒啦仙谷旅游景区,打造天富刺梨花海生态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区及刺梨基地野外拓展运动旅游区,并配套矮杆高产经济作物示范区,达到“以短养长”的良性循环模式。
如今,贾西村刺梨长势良好,起伏的山坡满目苍翠,一行行、一片片,生机盎然,一座“绿色银行”已然形成。
盘州刺梨产研中心:小刺梨带动大产业
5月11日,记者走进盘州市红果经济开发区盘州刺梨产研中心,深入了解了刺梨加工方面的情况。
盘州刺梨产研中心是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大型刺梨加工企业,项目占地750亩,总投资15.77亿元,年产能力50万吨。包括综合办公楼、员工宿舍、生活服务中心和企业文化展览中心,5万吨刺梨加工车间,冷库、仓库和配套生产用房等。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面完工,并已研发投产刺梨王果汁、果粉、果脯等产品。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均净利润38550万元,带动刺梨种植户亩均增收3000元左右。
在这里,小小的刺梨果在经过辅料调配、高温瞬时杀菌等多道生产工序后,变成一罐罐包装精美的刺梨深加工产品,然后被集装成箱,发往超市,走进千家万户,形成刺梨果实从采摘到生产的“一条龙”产业链。
“产研中心是六盘水市目前最大的规模化刺梨加工基地,共有5条生产线,主要生产鲜榨果汁、刺梨果脯,每年可消耗10万吨刺梨鲜果。”盘州刺梨产研中心行政部主任梁薇薇说,下半年,产研中心计划还将规划布局5条生产线,用于生产PET瓶饮料、易拉罐饮料、刺梨精粉、刺梨饼干、刺梨含片等。
这么多刺梨鲜果,从哪里来?梁薇薇说:“仅盘州刺梨种植面积就达54.41万亩,占了全省刺梨产业的四分之一,原材料根本不是问题。同时,盘州宏财聚农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投资、收购等方式,通过与村级合作社合作模式,对刺梨鲜果按照2元/斤的价格进行保底收购,并在土地入股及劳务用工收入的基础上,实现入股分红及后期管护,实现农民有收益、鲜果有来源。”
据介绍,每一种刺梨形态都是宝贵资源,刺梨鲜果可直接食用或做成果脯,还可用来榨汁调配饮料、浓缩精粉,剩下的果渣又可作为饲料喂养家畜,家畜产生的有机肥又能培育刺梨树,从而实现刺梨综合循环利用闭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目前,产研中心已与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台湾宜兰大学、华南理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厦门特吉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院校、企业达成合作,共同研发食用、保健、护肤等刺梨产品,现已研发成功的产品有刺梨饮料、果脯、含片、口服液、面膜、精粉等,目前合作的科研院校将在刺梨产研中心的科研大楼组建博士工作站和硕士工作站,对刺梨高附加值产品进行深度研发。
“我们不仅仅是做加工,还要把技术研发做起来,积极打造‘产、加、研、销’一体化产业链,为今后盘州市刺梨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梁薇薇说。
普古银湖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刺梨种植带民富
走进位于盘州市普古乡的普古银湖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刺梨基地,只见刺梨花竞相绽放,红的白的漫山铺开,将娘娘山装扮得美不胜收。
“这里要修整一下,要不然刺梨长不好。”刺梨基地第八片区区长、舍烹村八组村民陶正平,行走于刺梨林间,边查看刺梨的长势边对管护人员说道。
从2012年首期种植600亩刺梨开始,陶正平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在此之前,他一直在洗煤厂打工。
打工的洗煤厂离家有一个半小时车程,由于交通不便,为了节省费用,他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一个月2000多元钱的工资,尽管省吃俭用,但除掉正常的开销,能留给家里面的也没有多少了。而长期在外打工,家里面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管不了、顾不上,深感亏欠家人。
2012年,舍烹村在现任普古乡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陶正学的组织下,开始了刺梨种植,同年8月,得到这一消息的陶正平回到了家乡,参与刺梨种植。
转眼六年过去,这期间,刺梨基地的刺梨种植面积由最初的600亩发展至12200亩,种植刺梨的村由1个村覆盖至8个村。陶正平的生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不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人也不再抱怨他顾不上家,2015年,一家人更是搬进了新家,而他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成长为刺梨基地第八片区的区长。
“土地入股11亩多点,每年分红5100块钱,工资一年就是36000块钱,再加上年底分红,一年下来,收入超过50000多块钱,而且园区还包吃……”算起收入账,陶正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350万元,这是娘娘山农业园刺梨产业每年要支付的村民务工费用,1700户在这里参与修枝割草,施肥采摘等工作,仅此一项,每户年均可增加收入2万元。
“今年抽时间把驾照学了,到时候也买个车带着家人四处转转,我们也要学会享受生活。”陶正平说道,言语间满是幸福的味道。
记者手记
刺梨产业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助力
种植面积88.47万亩,总产值达29040.4万元,惠及农户33.76万户97.9万人,平均每年每人可增收480元……一串串数据,诠释了刺梨产业在脱贫攻坚硬仗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来年,六盘水市紧紧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目标,采取“党建+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刺梨产业,并始终坚持以特色林产品发展为载体,以股份合作为纽带,以助推脱贫攻坚促进林农增收为目标,通过农户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充分激活了农村发展潜力,不断实现刺梨产业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
从前不起眼的山里“野果”,如今正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的发展之路,搭乘“三变”快车,顺应康养潮流,从山野走向广阔的市场,成为山区百姓的“金果果”,为我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强大助力。
温馨提示:
1、请关注微信公众号:gz163rsw官方具体简章发布后,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公众号分享给大家。你可以在公众号中回复“贵州公务员”随时查看最新动态。
2、有疑问可加小编个人微信:gz163rsw
贵州人事招考信息网官方公众号:gz163rsw
贵州特岗教师招聘招考信息网官方公众号:gzjszpw
贵州医疗卫生招聘信息网官方公众号:gz163ylwsw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关注公众号